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小城缘何成为外交会客厅?

请关注👉 青年世界观 2022-07-16


黄山迎客松下的小城屯溪,最近吸引了全球目光。


据新华社报道,2022年3月31日,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在中国安徽屯溪举行中国、伊朗、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七国外长或高级代表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视频致辞。各方在坦诚务实、相互理解的气氛中围绕阿富汗局势和涉阿富汗合作进行了全面深入和建设性讨论。


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在中国安徽屯溪举行 图源:外交部官网


阿富汗局势问题引世界高度瞩目,而这场国际会议的举办地——安徽屯溪,也随之走入大众视线。实际上,十多天前,这场春日外交的序曲已在此奏起。3月19至20日,王毅在屯溪同到访的赞比亚外长、阿尔及利亚外长分别举行会谈,并同对华进行视频访问的坦桑尼亚外长举行视频会谈。


屯溪日落 图源:视觉中国


小城屯溪缘何成为世界会客厅?


据中新社报道,屯溪位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脚下,新安江水从此流淌而过,早在2017年举行的安徽省全球推介会上,王毅就曾盛赞黄山是“山的极品,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美的山”;黄山有奇松,以象征中国包容万千、宽广胸怀的迎客松名闻天下,不久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迎客松造型的烟花从鸟巢上空跃起,用中国式浪漫迎接八方来客。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60年代初,安徽的迎客松就在中国的外交史上留下过重要一笔。据都市快报报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待厅,有一幅特殊的艺术作品——铁画《迎客松》,原本放在安徽厅陈列,周恩来总理在观赏时对其大加赞赏,表示:“铁打的迎客松,象征我们祖国的万古长青!”此画后来被移至了人民大会堂接待厅,迎客松也作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张开双臂走上外交舞台。


周总理与外宾在人民大会堂迎客松屏风前合影 图片来自网络


在历史上,也恰是在常来常往之中,屯溪成为徽州文化的中心地。400多年前,安徽商人正是从这片区域将贸易拓展到东南亚、日本、欧洲等地,留下“无徽不成商”的美名。畅迎八方客,勇于闯天涯——这里浓缩体现着中国人包容开放、开拓进取的品格。


小城变身“外交大舞台”


为什么越来越多外交大事件放在首都之外举行呢?或许,从中国外交此前的一系列举措中能读出其中考量。


事实上,中国领导人曾在北京之外的多地接待外国宾客。印度总理莫迪2015年和2018年两次访华,首站分别是西安和武汉;中东欧“1+16”对话放在苏州;G20峰会安排在杭州;“一带一路”峰会在青岛……城市名片递上国际大舞台,可以让到访的外方人士感知、感受中国多样风土人情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跳动的脉搏”。


相较于之前更多的“分流”到大城市,现在一些外事活动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小城市。诸如安徽屯溪这样的小城,也开始轮番扮演起“外交会客厅”的角色。


2021年3月22日至23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广西桂林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晤。王毅在会晤时表示:俄罗斯驻华大使选择桂林作为会晤的地点,“是非常明智的、正确的选择”。“这里(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确实非常独特。桂林山水甲天下,相信一定会给各位留下很好的回忆。”


视频来源:环球网bilibili账号

俄罗斯外交部随后在俄社交网站VK上发布了视频——拉夫罗夫一行人在桂林的游船上向其他游客挥手,远处是美丽的群山。俄外交部推特也发布了一段TikTok视频,拉夫罗夫手插裤袋,倚靠游船的栏杆拍照。值得一提的是,这段短视频配乐则是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弯弯的月亮》。


武夷山下的福建南平也曾见证过一段外交佳话。2021年3月31日至4月2日,应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邀请,新加坡外长维文、马来西亚外长希沙慕丁、印尼外长蕾特诺和菲律宾外长洛钦对中国进行访问,接待地便选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


据中新网报道,中国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习俗相似、文化相通。千百年来相互交往,双方在人文经贸等各领域深度融合。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福建与东盟国家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到访的新加坡外长维文,其母亲就是福建兴化人,与福建渊源颇深的他一抵达就当起了“茶叶推销员”,在社交媒体发文介绍武夷山茶叶,尤其提到“大红袍”。处处细节,皆可见中国外交的深意。


小城连接大国外交,在南北风景不同、人文各异的地方,让外界听到中国外交之声,看到东方大国的别样姿彩,不失为一种中国外交智慧的体现。浓妆淡抹总相宜,当迎客主场设在山水、古镇、海岛中,也恰恰谱下移步换景的外交华章。


综合整理自@中国新闻网、@新华社、@都市快报、@北京日报等


END

整       合|罗   希
编       辑|王骏扬
校       审|曹   竞

值班编委|刘   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